情系文师 传承在文师
发布日期:2020-11-04  来源:原创  作者:刘丽华  浏览量: 打印本文

文师与我,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特殊关系。

我的父亲曾经就读于文师,孩童的时候,无数次听父亲提起他的母校,那掩饰不住的自豪表情,让文师这两个字变成了一粒种子,在我小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好奇与憧憬,向往与羡慕,终于,在1991年的9月,我如愿以偿的考入这所一心向往的学校,并且,留校任教至今。

1930年建校至今,90年的沧海桑田,文师在成长,在跨越;1991年入校至今,近30年的时光,我在追随文师的步伐,共同成长,共同跨越。

老父亲今年70多了,教了一辈子的书,上了一辈子的课,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桃李满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女儿和他既是校友,又是同行,这足以让他津津乐道大半生。近几年他耳朵越发背了,记忆力衰退的厉害,好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是很奇怪,他一直都清晰记得在文师就读的所有细节,尤其是他的班主任毕可治老师。

在父亲的描述中,文师赋予他的,似乎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怀,一种足以让他铭记一生的信念;从班主任毕可治老师那里,不,或许我应该称之为师公,传承下来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一种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高贵品格。

师公今年也已80多了,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子的词语来形容一个80多岁的老人,就连孔子也只说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寻常人的概念中,80多岁,耄耋之年,耳聋眼花,也该颐养天年了,但是在师公身上,你感受到的是那种不输于年轻人的蓬勃精神和乐观豁达,是那种老一辈文师人的积极进取和乐于奉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2010年担任文师老干部支部的支部委员至今,他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关心学校发展,耐心做好工作,今年疫情期间,还和支部其他成员一起,主动请缨,不顾年迈,不顾危险,坚持在封闭小区执勤值岗,书写了一个大写的文师人的风采,真正体现出了“退而不休献余热,老有所为做贡献”。

时至今日,每当在校园中看见师公的身影,几十年如一日的挺直,昂扬,我似乎感受不到时光荏苒的痕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老一辈的文师人,就是文师永不凋零的花,而一批批自文师毕业的学生,就是那不断更迭的看花人,人美,花更美。

回首过往,看着我曾经的恩师们青丝变白发仍两袖清风,望着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仍孜孜不倦,我的心被深深感动着。他们的身上,传承着务实求新、开拓进取的文师精神,传承着甘愿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精神。作为文师的一员,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见证了一所名校的飞速发展,在这响亮的品牌背后,浸润着管理者的心血与智慧,凝聚着我们全体教师的努力和汗水,折射出文师人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我是沿着父亲的脚步踏入文师的大门的,在这里,严谨的校风学风,严格的学习与管理,让我明白了教师这两个字眼的深刻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近三十年的教坛生涯,我也曾有过动摇,有过徘徊。从一种谋生的职业,到把教师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其间的过程,苦乐自知。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的确,文师培养的,都是一片平凡的绿叶,虽平凡但无悔,虽平凡但闪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风和校风。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言谈风貌;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使命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从自我做起,爱岗敬业,务实求新,将文师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即将迎来文师90华诞,作为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一名教师,我感到由衷的兴奋与自豪。90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启迪我们: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基础;不懈的创新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淳正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了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目睹了一届届领导励精图治,一代代教职工精诚力教,一批批学子从这里扬帆起航,走向社会的四面八方,文师精神,在一代代传承着,延续着,并逐渐发扬光大。

周国平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生活需要把心安顿好,两个标准: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实现和发展;二是要有自己的心灵家园,即使在寂寞的时候也不会太无聊太孤单。我想,做教师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文师,就是我永远的心灵家园。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90华诞,预祝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