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成龙老师印象
发布日期:2020-12-21  来源:原创  作者:盛福超  浏览量: 打印本文

我是1984年来到文师工作的,屈指算来迄今已有三十七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过往的人与事很多已渐渐淡忘,但有一位老者却时常在脑海浮现,给我留下来难以忘却的印象。这位老者就是我校音乐学科曾经的元老级人物——苏成龙老师。

提到苏成龙的名字,现今的文登师范鲜有人知,但要说起文登师范的校歌——《我们是光荣的师范生》则大都耳熟能详,而这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朝气的校歌的曲作者就是苏成龙老师。苏老师是1954年由青岛一所师范学校艺术类专业毕业来我校任教的,那时的文登师范学校刚恢复建校招生不久,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苏老师来校伊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和专业建设上,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和学科领军人物,而且一干就是26年。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文登师范的三尺讲台和音乐教育事业,对我校的音乐教学发展起到了开山与奠基性作用。

听文师的老辈人讲,年轻时候的苏老师不仅人长得潇洒帅气,而且有两项专业特长在当时的文登无人可比。一是歌唱得好。正宗的男高音,有着金属般的味道,嗓音条件得天独厚,一张嘴便让人惊艳和神往;二是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手法娴熟,激情澎湃。无论是上课,还是排练、演出,只要苏老师的琴声响起,大家立马眼睛一亮,精神为之振奋。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能拉会唱,又善于作曲配器,使得年轻的苏老师不管走到哪里都倍受欢迎,尽显风流。不管是宣传工农,还是服务政治,只要上级一声令下,背起手风琴就出发。当时的文登县广播电台有一档节目--《听苏老师教唱革命歌曲》,录播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其令青年男女追捧不已,崇拜有加。那时社会上有很多人慕名来到文登师范,不为别的,就想亲眼看一看广播里的苏老师到底长啥模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当时烟台地区中小学音体美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分别在蓬莱、莱阳和文登师范开办音乐、美术、体育专业班。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苏老师被调往蓬莱师范教授音乐专业班。

我和苏老师的结识,缘于一次教学研究活动。1985年五、六月间,烟台教育局大中专科和教学研究室联合组织了对全地区七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视导检查,我作为科班出身的教育学科新秀参加了此次活动。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认识了苏老师,并且无论走到哪个学校我俩总是同住一室、朝夕相伴。这种老少搭配或许是活动组织者的有意安排,也许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缘分。苏老师给我的典型印象是儒雅谦和,温润如玉,有君子之风。他中等身材,虽已年过半百,腰板依然挺直。方正的脸庞透着红润,浓密的头发有些卷曲,但梳理得非常好看。相貌端庄,俊眉修目,顾盼间神采奕奕,颇有艺术家的气质,令人见之忘俗。他作风严谨,衣着洁净,谈吐优雅,声音很有磁性;他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平易近人,彬彬有礼。身为音乐大家,却没有丝毫 “架子”,内敛而不张扬,严谨而不刻板,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其道德学识,堪为师表。更让我赞叹的是他对待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做事极其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整个视导检查期间,白天要进行技能测评和理论考试,晚上要命题、阅卷与统计成绩。虽然年事已高,反应也不那么迅捷了,但他始终不畏疲倦,一丝不苟。分数算了一遍又一遍,评语改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总是仔仔细细地抄写整理清楚方肯上交。生怕有半点差错,影响了对受检学校的正确评价。晚睡前还要写工作日记,对当日的工作做总结笔录,对来日的工作做好备忘。这种严谨的做事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为初为人师的我树立了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视导检查结束了,苏老师的形象却留在了我心里,成为我一辈子都很敬仰的人。虽说相处只有短短的十多天,但苏老师给我的帮助和影响是我一生受益无穷的,他使得我知道了师范学校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懂得了做教师的人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和事业。在文登师范学校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由于有一批批像苏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优秀专家型教师的存在,才使得我校的办学历史更加灿烂辉煌。

那次教学视导之后,我与苏老师互有书信问候。1987年我们又在全市统考命题和阅卷时见过面,老人家风采依旧,只是眼睛花的更厉害了。他退休了以后我们就很少联系了,听蓬师的朋友讲他晚年生活还算幸福,也很健朗,尤其是对身体有病的老伴儿关爱照顾有加,邻里多有称颂。

我是一个二胡业余爱好者,学艺不精,却也乐此不疲。在刚开始学二胡的时候曾得到过音乐组的老组长孙启永老师的指点和启蒙,而孙老师就是苏成龙老先生当年的真传弟子和得意门生,如此论及我与苏老师也算多少有点师从关系,尽管这样说可能有攀龙附凤之嫌。

既为师尊,永当记怀。

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日凌晨。虽是应景之作,确也发乎内心。